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四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 正文
2022-03-28 21:43:06 下載試卷 標簽:部編版語文 四年級語文 教案設計
2.指導自學,理解詩意。
(1)學習第一節。
自讀第一節,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寫出了追尋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作者對延安精神的追尋。作者追尋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尋昔日的春光,小樹追尋雨露和太陽。)
(2)學習第二節。
自讀第二節,思考、分組討論、交流:
詩人為什么要追尋延河、棗園、南泥灣、楊家嶺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尋什么?(生回答后師點撥)
(延河、棗園、南泥灣、楊家嶺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延河是黃河的一條支流,它流經延安。當年人們常在延河邊上漫步,討論革命的道理。棗園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約七公里,曾是黨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為人民服務》等著作就是在這里寫的。南泥灣在延安南部。當年八路軍120師359旅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在這里墾荒種糧,開展大生產運動。著名的歌曲《南泥灣》就是歌頌359旅的,教師唱給學生聽,加深理解詩句內涵。楊家嶺在延安西北,距離市中心約三公里,那里有中央禮堂和中央辦公樓,許多重要的會議曾在那里召開。作者追尋的是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革命精神。)
(3)自學三、四兩節。
①有感情地朗讀三、四節,思考并分組討論:
出示燈片:
a.“我們毫不猶豫丟掉了老牛破車,卻不能丟寶塔山頂天立地的脊梁。”這兩句的意思是什么?把詩中表達同樣意思的詩句找出來。說說作者運用了什么方法來寫的?作者忘不了、不能丟的是什么?
b.我們已住進了“高樓大廈”,進入了電子時代,為什么還不能丟掉延安精神?
②學生交流、教師點撥:
a.“老牛破車”代表過去落后的生產條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寶塔山頂天立地的脊梁”代表偉大的延安精神。“毫不猶豫”是非常堅決的意思。“毫不猶豫丟掉了”與“不能丟”形成鮮明的對比。這兩句詩的意思是:我們非常堅決地丟掉了貧窮和落后,卻不能丟掉延安精神。詩中表達同樣意思的詩句有:“我們永遠告別了破舊的茅屋,卻忘不了延安窯洞溫熱的土炕。”作者運用了對比、比喻等方法描寫現代化建設的飛速發展。作者忘不了、不能丟的是艱苦奮斗的偉大民族精神。
b.我們每取得的一點成績,都是延安精神發揚光大的成果,我們的國家還需要發展,就必須發揚延安精神,艱苦奮斗,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
③有感情地朗讀,加強理解。
(5)自學五、六兩節。
①指名朗讀這兩節詩,思考、討論、交流。
a.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會怎么樣?(如果我們喪失了延安精神,就會變成沒有靈魂的人,也就是活死人。這樣的人當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來展翅飛翔。)
b.為什么要追尋延安精神?(因為追尋延安精神就是追尋信念、溫暖、光明。)
②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這兩節詩。
3.歸納中心。
詩歌通過對延安精神的歌頌,抒發了作者追尋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思想感情,深化理解。
全詩押的是ang韻,讀的時候要很自然地適當加以突出,這樣,聽起來才聲韻鏗鏘。
四、總結升華
作者追尋延安,追尋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是為崇高理想獻身的精神,是革命隊伍中互相關心、互相愛護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艱苦奮斗是我們的傳家寶。即使將來我們經濟發達了,生活富裕了,也還要提倡艱苦奮斗。因為無論什么時候,人們總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為了把社會推向前進,總要開辟新領域,探索新事物,這就必須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
五、布置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讀出詩的節奏和韻腳。
板書設計:
延安,我把你追尋
點擊查看更多: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奧數網提醒: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