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姆式教育讓親子難溝通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9-05-21 21:48:44

某初中的王老師曾對班上的5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提出的問題是“你放學回家,家長問的第一句話是什么?”80%左右的學生給出的答案是:“作業多不多”和“在學校吃得怎么樣”。王老師指出,這一回答反映,家長普遍走進了“保姆式教育”的誤區。
“孩子在校差不多一整天,回到家后家長和孩子交流的第一句話可能是無意識的,但能反映出家長最關心孩子的是哪個方面。”王老師道出這次問卷調查的目的。大多數孩子坦言:“家長只關心我們的學習和生活。”還有部分孩子稱,自己回到家,家長總是輕描淡寫地問一聲“你回來了?”然后家庭成員各忙各的,自己感到孤獨和茫然。
智擇優教育在進行的家庭教育情況調查問卷中,有這么一問:“你心中優秀的父母是什么樣的?你希望他們應該做到哪些?”有個學生很幽默地寫到“別總把我當寶寶哄著,我長大啦!什么都管倒不如管好一件事,問問我在想什么!”更多的是很理性地表達期望“理解我,經常和我朋友似的溝通;信任我,別事事都管”“別什么事情都要求我按他們的想法做,讓我為自己的事做主”“關心我的心理健康,幫助我學會與人交往和解決困難”“加強溝通,共建心橋。”值得欣慰的是,我們從回答中可以感受出大多數孩子對家長的理解。其實孩子內心對家長都是愛和依賴的,只是長期以來,家長把關注重點放在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料理上,沒有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于是家長在孩子眼中逐漸成了“保姆”。
人際關系
保姆式教育該摒棄。如今,家長對孩子的生活關照得越來越仔細,但孩子的心理素質越來越差,考試焦慮、過度關注自我的公眾形象、擔心人際關系等等心理問題大量存在,原因就在于家長很少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和孩子交流時,家長要注意以下方面:
1.、家長要學會當一個好聽眾。
許多孩子認為自己長大了,有了一定的主見,已經不愿意再當被訓導的角色,但他們思想活躍,又希望有個細訴衷腸的對象。這時的家長應該改變原來的教育方法,努力創造一種“聆聽的氣氛”。最好的辦法是家長經常抽空陪伴孩子,并且當一個好聽眾。這樣孩子遇到什么事,自然會找到家長。
2、學會在活動中與孩子交談。
這種方法是指家長和孩子在從事一些活動時進行交談,如一起打掃家里的衛生或外出進行鍛煉時,雙方不必看著對方,不談嚴肅問題,只是隨便聊聊。這種形式大家都會感到輕松自在,家長從中可以比較好地了解孩子的情況。
3、學會只當顧問。
這個時期的孩子非常反感家長替他們做決定,更不喜歡指責他們把事情搞糟了。家長只能當顧問,協助其仔細分析所發生的事情。孩子往往能自己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4、給孩子足夠的自由天地。
這個年齡的孩子都渴望有自己的空間,有自己的私區,家長盡量不要干預他們的私事,給他們一個自由的空間。還有些孩子喜歡獨處,不愿意與家長在一起,盡管如此,他們卻不希望家長也這樣對待他。
5、把不好說的話寫下來。
家長把不想直接向孩子說或可能不中聽的話寫下來,讓孩子知道。因為把話寫下來,你的話就會顯得很有分量,因為一般人認為白紙黑字更加可信。
6、珍惜孩子對家長說的話。
孩子一般不愿意把有關自己的事告訴家長,因此,家長應把孩子告訴的事都視為禮物,加以珍視。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