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說課稿 > 小學數學說課稿 > 三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 > 正文
2017-02-28 14:35:15 下載試卷 標簽:三年級數學 說課稿
一、說教材:
《面積和面積單位》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70~74頁的內容。這一單元具體包括:面積和面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四部分。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學好本課,不僅是學習面積計算的基礎,更是小學階段幾何教學的基礎知識。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面積概念,教材在編寫上非常重視展現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和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教材按照先認識面積,然后歸納面積的概念,再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為什么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作面積單位及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二、說教法和學法
教學中,我注重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在運用實物、直觀操作、合作探究中學習,在真實的感受中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 自學輔導法:面積單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學中我會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自學。通過自學,學生能迅速了解面積單位的含義,建立正確的表象,對形成常用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觀念,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說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景,初步感知。
課前出示課件,引導學生鼓掌歡迎每一位客人,由此導入(拍手時,手掌碰擊的地方就是我們的手掌的表面)新課,讓學生尋找周圍物體表面。
(二)充分感知,引導建構。
1. 通過物體的表面感知面積:(1)指一指:我們身邊有很多物體,比如黑板,幕布、書本、課桌等等,它們的表面在哪? (2)摸一摸:摸一摸這些物體的表面,有什么感覺?(3)比一比:這些物體的表面,哪個大一些?哪個小一些呢? 指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2. 通過封閉圖形認識面積: (1)認一認:有哪些封閉圖形?(2)指一指:封閉圖形的面積。(3)比一比:哪個封閉圖形的面積大一些?3. 歸納面積的概念: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封閉圖形的大小也是它們的面積。誰能把這兩方面概括起來,簡單說說什么是面積?小結: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建構不是教師傳授的結果,而是通過親身經歷,通過與學習環境的交互作用來實現的。“面”是什么?說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動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學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數了。在大量直觀、實踐、體驗活動中,學生能實實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
4. 體驗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這一環節我利用學生身邊的實物,桌子,提出問題,如果想測量桌面的面積究竟有多大,怎么辦?學生討論后,教師引導學生用其中一個面的大小作為標準去測量,同桌合作完成。
5、自學常用的面積單位。(1)要求自學第73、74頁的內容并思考下面問題: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②邊長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語句用筆勾畫出來。(2)檢查自學情況。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板書:常見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從學具中分別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積單位教具) ③畫一畫:在草稿本上畫一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畫出1平方米嗎? ④找一找: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面積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試一試: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個同學?
(三)結合實踐,綜合運用
1、找一找:課件出示小故事“放學回家后,小馬哈一家三口坐在1平方分米的方桌旁吃飯,一不小心一粒石子吧小馬哈那顆約1平方米的大門牙磕掉了。頓時,鮮血直流,小馬哈趕緊掏出4平方厘米的手帕,捂住嘴巴往醫院跑去……”
學生找出故事中的錯誤,并修改正確。
2、填一填:選擇合適的單位填空。
教室的面積大約是54()。
數學書的面積大約是400( )。
長方形橡皮的面積大約是3()。
小強的大拇指的指甲大約是1( )
(四)回顧全課,小結延伸: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關于面積和面積單位你還想知道什么?
(五)課堂作業:
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對老師有什么悄悄話要說?這些都可以作為數學日記的內容,寫在作業本上。
(六)針對日記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交流匯報。
(七)板書設計:面積和面積單位
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積。
常見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四、補充說明:
因為本課是小專題研究成果的匯報課,重點要突出專題的特色,寫數學日記,并針對學生數學日記中所出現的問題進行評價,反饋。所以前面新課的教學時間必須緊湊,否則難以完成教學任務。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