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孩子都應該學習的心態
來源:家長幫社區 2011-07-21 15:07:10

老子說要“以德報怨”,孔子說要“以直報怨”,就是說要用公正去對待錯誤的行為。
以我的理解,兩者的差別是所談論的角度的不同:孔子是從管理、統治的角度來說的,強調的是制度的公正。老子是從個人心靈和宇宙真相的角度說的。
怎樣理解以德報怨呢?
曾看過美國人講的這樣一個故事:一個高中生是校籃球隊成員。她突然發現自己的好友在比賽中故意不再給自己傳球。好友似乎在孤立她、戲弄她,成了她的敵人。她把自己的憤怒跟爸爸說了。并決定下次比賽時也讓對方出出丑。可是爸爸給了她一個她認為最糟糕的建議:下次比賽時,你一拿到球,就傳給她!爸爸說這招一定管用。賽場上,女孩拿到球,聽到爸爸在場外的喊聲,就真的把球傳給了這個隊友。對方很驚訝。整場比賽中,女孩一有機會就把球傳給她。后來,隊友也開始給她傳球。在這場比賽和后來的比賽中,她們配合得越來越默契,結果是,整個隊得分更多,她們倆每人進球的次數也更多。這個女孩聽從了爸爸的建議,拋開了所謂的恩怨,實現了雙贏的合作。
我們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情況?你無緣無故地遭遇了別人的敵意。這時該怎么辦呢?
如果以直報怨,以牙還牙以眼還眼,表面上看似乎很過癮,但是結果并不好。不論你的報復行為是否實施了、是否成功,最后深陷于傷害之中的仍然是我們自己。當我們報復成功了,傷害了他人之后,我們真的就能釋懷了、坦然了嗎?我們內心里沒有一絲愧疚或恐懼嗎?我們和對方之間的仇恨就此一筆勾銷了嗎?結果正相反,我們的仇恨從此加倍了、扎根了。這當然不是我們希望的結果。
那么我們還可以怎么辦呢?
首先,嘗試著把傷害你的人當作一個人去看待,在他身上找到任何一點值得同情的地方,然后用同情心來幫助你去寬恕他。這么做是有理論根據的:寬恕和同情心的腦波發生在大腦的同一個位置。
然后我們再嘗試著對他施予關心、同情、甚至愛。這么做,首先是為了我們自己,為了迫使自己從受害者的角色里跳出來。當你能夠付出愛時,你就不再是受害者,而是愛的施予者。這就好比,當我們身陷逆境時,最好的幫助自己解脫的辦法就是去為他人付出。
當我們能夠以德報怨時,可以肯定的是,我們首先拯救的是我們自己,同時,我們很可能也改變了對方。我們掌握了控制局面的主動權,我們使得事情開始向好的方面扭轉。
前面說過,在某種程度上,每個人都是你自己。那么現在想象一下,想象那個傷害你的人就是你自己,或者是你的孩子、你的父母。他犯了錯,我們會怎樣對待?我們可能去寬恕他、去幫助他。
其實任何傷害他人的人都是可憐的、需要幫助的。他可能遭受過更悲慘的境遇,可能有扭曲的人格,可能處于重壓之下、生活在崩潰的邊緣。當然這些并不是傷害別人的借口,但如果看到他行為的動機和根源,并且把他想象成自己的孩子或父母,想象成我們自己,那么我們就能夠看到以德報怨是可能的。去幫助這個人,那么你的善行的光輝將使你自己感到輕松、有力量。
世界就是一面鏡子,如果以恨報怨,那么這個恨從來就沒有離開過我們的內心,而報復行為最終傷害的仍將是我們自己。相反,以德報怨,這個“德”最終也必將返回到我們自己身上來,我們將是最大的受益者。
提出以德報怨的老子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世界的。
老子發現了宇宙的真理:“道”的存在。宇宙的法則和規律是愛與善。老子很清楚,只要我們用愛來回應仇恨,我們就真的可以改變對方,改變世界。從根本上看,這是唯一正確的做法。
如果這樣去想,那么“以德報怨”并不像初看時那樣難以理解,也不是那么難以做到。
所以,當別人對你不好時,對他微笑,給他倒杯水,用這個辦法來幫助我們化解內心的怨恨情緒。
此文來自e度論壇:http://bbs.eduu.com/thread-953912-1-1.html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