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改革的歷史故事
來源:網絡 2010-03-03 10:42:41

孝文帝( 公元467年— 499年),本姓“拓跋”,是拓跋弘的長子,471年—499年在位, 為北魏第七位皇帝,謚號孝文皇帝。于485
年頒布了均田令,494年遷都洛陽,命鮮卑貴族漢化,采用了漢族統治階級的政治制度。這些改革,加速了當時北方各少數民
族封建化的過程,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北魏自從北魏太武帝去世后,后內政治腐敗,鮮卑貴族和大商人壓迫人民,鮮卑貴族實行民族壓迫政策,再加上鮮卑貴族對各族百姓巧取豪奪,更進一步激化了民族矛盾,不斷引起北方人民的反抗。公元471年,魏孝文帝即位后,決心采取改革的措施。
魏孝文帝規定了官員的俸祿,嚴厲懲辦貪官污吏;實行了“均田制”,把荒地分配給農民,成年男子每人四十畝,婦女每人二十畝,讓他們種植谷物,另外還分給桑地。農民必須向官府交租、服役。農民死了,除桑田外,都要歸還官府。這樣一來,開墾的田地多了,農
民的生產和生活比較穩定,北魏政權的收入也增加了。
魏孝文帝是一個政治上有作為的人,他認為要鞏固魏朝的統治,一定要吸收中原的文化,改革一些落后的風俗。同時,北魏自定都平城以來到孝文帝已近百年。平城氣候惡劣,生產糧食不能滿足京城的需要。平城地處偏僻,是北魏政府很難有效的控制中原地區,北方的少數民族柔然也逐漸強大起來,對北魏構成威脅。他決心把國都從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遷到洛陽。
他怕大臣們反對遷都的主張,先提出要大規模進攻南齊。有一次上朝,他把這個打算提了出來,大臣紛紛反對,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
孝文帝發火說:“國家是我的國家,你想阻撓我用兵嗎?”拓跋澄反駁說:“國家雖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國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險,哪能不講。”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宮里,再單獨召見拓跋澄,跟他說:“老實告訴你,剛才我向你發火,是為了嚇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覺得平城是個用武的地方,不適宜改革政治。現在我要移風易俗,非得遷都不行。這回我出兵伐齊,實際上是想借這個機會,
帶領文武官員遷都中原,你看怎么樣?”
拓跋澄恍然大悟,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張。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親自率領步兵騎兵三十多萬南下,從平城出發,到了洛陽。正好碰到秋雨連綿,足足下了一個月,到處道路泥濘,行軍發生困難。但是孝文帝仍舊戴盔披甲騎馬出城,下令繼續進軍。大臣們本來不想出兵伐齊,趁著這場大雨,又出來阻攔。孝文帝嚴肅地說:“這次我們興師動眾,如果半途而廢,豈不是給后代人笑話。如果不能南進,就把國都遷到這里。諸位認為怎么樣?”
大家聽了,面面相覷,沒有說話。孝文帝說:“不能猶豫不決了。同意遷都的往左邊站,不同意的站在右邊。”
一個貴族說:“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遷都洛陽,我們也愿意。”許多文武官員雖然不贊成遷都,但是聽說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擁護遷都了。
孝文帝把洛陽一頭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貴族,宣傳遷都的好處。后來,他又親自到平城,召集貴族老臣,討論遷都的事。
平城的貴族中反對的還不少。他們搬出一條條理由,都被孝文帝駁倒了。最后,那些人實在講不出道理來,只好說:
“遷都是大事,到底是兇是吉,還是卜個卦吧。”
孝文帝說:“卜卦是為了解決疑難不決的事。遷都的事,已經沒有疑問,還卜什么。要治理天下的,應該以四海為家,今天走南,明天闖北,哪有固定不變的道理。再說我們上代也遷過幾次都,為什么我就不能遷呢?”
貴族大臣被駁得啞口無言,遷都洛陽的事,就這樣決定下來了。
孝文帝把國都遷到洛陽以后,決定進一步改革舊的風俗習慣。
有一次,他跟大臣們一起議論朝政。他說:“你們看是移風易俗好,還是因循守舊好?”
咸陽王拓跋禧說:“當然是移風易俗好。”
孝文帝說:“那么我要宣布改革,大家可不能違背。”
接著,孝文帝就宣布幾條法令:改說漢語,三十歲以上的人改口比較困難,可以暫緩,三十歲以下、現在朝廷做官的,一律要改說漢語,違反這一條就降職或者撤職;規定官民改穿漢人的服裝;鼓勵鮮卑人跟漢族的士族通婚,改用漢人的姓。北魏皇室本來姓拓跋,從那 時候開始改姓為元。魏孝文帝名元宏,就是用了漢人的姓。
魏孝文帝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北魏政治、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也進一步促進了鮮卑族和漢族的融合。
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后,決心開始進行改革。他的漢化改革之所以能夠推行,首先得力于他知人善任。他不僅重用主持改革、提倡漢化的鮮卑貴族,還重用了許多有才干的漢族人。他深知籠絡漢族地主對于鞏固北魏統治的重要性,所以他一直不持民族偏見,重用漢人。對南朝投降過來的官吏,他也能不加懷疑,待之以禮。孝文帝不拘一格地選用人才,為自己的改革組織了一個智囊團,在這些智囊的支持和幫助下,孝文帝從改革鮮卑舊俗,學習漢族的生活方式和典章制度著手,開始了自己的改革。
他首先下令,禁止鮮卑貴族穿著胡服,一律改穿漢族衣服。后來又禁止鮮卑貴族講鮮卑語,一律改說漢語。公元496年,孝文帝又下令改變鮮卑貴族的姓氏。他先把皇族的姓氏拓跋氏改為元氏,所以孝文帝拓跋宏又稱為元宏。還把其他的100多個鮮卑姓氏改為漢姓。同時下令改變鮮卑人的籍貫。規定凡是遷到洛陽的鮮卑人就算是洛陽人,死后不許歸葬塞北。孝文帝這些強制性的政策,都是為了減少民族差異、民族隔閡。許多貴族雖然心懷不滿,卻也只能執行。
為了拉攏漢族地主,擴大統治基礎,孝文帝還主張同漢族通婚。他自己率先娶漢族大姓盧、崔、鄭、王4家的女兒為妃,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漢族大姓,還為自己的5個弟弟都娶了漢族地主的女兒為妻。這種姻親關系,把漢族地主和鮮卑貴族的利益聯系在一起,壯大了北魏的統治力量。而且,血統的交融,加速了鮮卑的漢化。孝文帝還廢除了鮮卑族原來的政治制度,讓王肅仿照南朝齊,重新制定了一套官制禮儀,修訂法律,改革官職名稱等。
孝文帝還延用了漢族的門閥制度。他把鮮卑貴族和漢族地主按門第分成4等,并按照門第等級,來確定官職的高低。這套制度在北朝一直沿用,從而形成了關隴氏族和代北氏族兩大門閥集團。直到唐朝,武則天修《姓氏錄》,才徹底否定了門閥制度。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使北方少數民族在語言、服飾、風俗習慣上與漢族逐漸趨同,使中原文化得到了豐富和發展,少數民族的食物、服飾、藝術、生活用具等,逐漸融入漢族人民的生活之中。孝文帝還頒布“均田令”,實行租調制,為北方經濟的恢復發展作出了貢獻,也使少數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
孝文帝對漢族的文化藝術也有很大興趣。他從小就接受漢族文化的教育,不僅“五經之義”能拿過來就講,史書傳記、諸子百家涉獵頗多;對漢族的詩文也很有研究。孝文帝不僅改革鮮卑貴族的生活習俗,還教育他們學習漢族文化,從更深的文化層次改造他們。孝文帝對自己民族的落后有清醒的認識,不夜郎自大,不固步自封,虛心學習。他積極創辦學校,傳播文化知識,還搜集整理天下書籍,使因戰亂而衰落的北方文化開始復興。在他的帶動下,鮮卑人進步很快。
孝文帝對北魏宗教藝術的發展也有很大貢獻。孝文帝的父親獻文帝就是個極其虔誠的佛教徒,他本人也崇信佛教。因此,孝文帝大力提倡佛教。在他統治期間,佛教迅速發展起來。佛教的發展推動了佛教藝術的發展。當時最重要的佛教藝術形式,就是石窟藝術。我國三大石窟之一的洛陽龍門石窟就是孝文帝正式遷都洛陽那一年開始開鑿的。
通過孝文帝的改革,鮮卑族的經濟文化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比起同期進入中原的其他民族,如羯、氐等,鮮卑族的漢化程度無疑是最高的。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