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7-11 21:53:41 下載試卷 標簽:生物 語文素材 語文 自我介紹 議論文素材
課前思考1:
同意黃老師的見解,就《克隆之謎》而言,這篇文章我們應該抓住要點,讓學生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本說明文中心突出、科學性強、條理清晰,建議板書修改為:
植物
奇 無性繁殖 低等動物
克隆之謎 高等動物
培育
妙 造福人類 挽救
培植
課后反思1:
第一教時教學中,除了要落實對生字新詞的掌握,對課文的讀通讀順外,還應引導學生在頭腦中一步步構建起克隆的含義。根據劉老師的板書,我的初讀課文教學,就是按“克隆是什么——動植物的克隆——克隆技術給人類的造福”的順序,逐層深入、步步推進來介紹克隆的。這樣的教學思路比較清晰,學生一節課下來,已經對克隆有了一定的了解。
課后反思1:
學習課文從題目入手,先理解“克隆”。自由讀1、2小節,選用一個詞概括、再用一句話解釋、然后用一個例子說明,層層深入、又深入淺出地理解了作者的說明方法的運用。再扣住題眼“謎”和文眼“奇妙”入手,理清文章思路,抓住學生的心,激發其好奇心和求知欲,為學好課文奠定下好的心理基礎。
課前思考2:
課文以“奇妙的克隆技術正向人類展示它誘人的前景”作結,那么,克隆技術到底“奇妙”在哪里呢?這是一個有著很大張馳力的問題,可以以此為統領,引導學生揣摩前面的文字,去感受克隆技術的“奇和妙”。奇之一:《西游記》中孫大圣“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氣,毫毛立刻變成了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樣的孫悟空。”奇之二:柳樹的“插條”,馬鈴薯、仙人掌的“切塊”便能培育后代,這是先天的。奇之三:細菌等單細胞微生物“經過二十分鐘時間,就可以一分為二,再分為四個、八個……”繁殖之快,數量之多。奇之四:有性繁殖的高等動物也能克隆。上述“奇”可以看作是“自然狀態下的繁殖”,是克隆技術“淺層次的奇妙”,而下文介紹的克隆技術對人類的造福,則是克隆技術被人類“操控”后的奇妙用途。
課后反思2:
在看阿張的教學設計時,我總想著一個問題:克隆技術作為一個涉及到人倫關系的生物科技,從它一問世起,便備受關注,也引發了一系列的爭論,爭論的焦點之一,便是人可不可以克隆。這也是“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的體現。由此,我想可不可以引導學生大膽跳出文本,也來辯一辯,也許在辯論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沉睡著的智慧”。不把語文課上成劃句號的課,已成為目前大家的一個共識。對此課而言,這個理念尤顯重要。所以后期的學習同樣值得我們共同探討和研究。
課后反思:
今天上完了《克隆之謎》這一課,發現學生對于“克隆”這項科學技術非常感興趣。當講到克隆可以為人類帶來種種好處與幸福時,我順勢讓學生以“如果我會克隆,我最想克隆——”為起句,發揮想象說一說。這樣可以為作業小練筆《假如我是克隆專家》積累一定的素材。有些同學說得非常好:“我會“克隆”,我要用這先進的技術克隆出許多奇花異草,把地球上荒涼的沙漠變成綠的世界、花的海洋、小鳥的天堂,讓整個沙漠都充滿生機。”“如果我會“克隆”,我會克隆出我至親的外公,讓他永遠活下去,不離開我;如果我會“克隆”,我會克隆出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湯普森和阿炳,讓他們再多創作一些天籟之音;如果我會“克隆”,我會克隆出許多醫術精湛的醫生,把世界上所有的病人都治好。”學生似乎沉浸于克隆的世界里。
課前思考:
"克隆"一詞,雖然學生并不陌生,但是畢竟離學生教遠.如何讓學生接受和理解其中的含義,例如“有性繁殖”、“無性繁殖”。但同時,語文課又不能上成科學課,這是這篇課文應該注意的地方。
我的看法是抓住文章后面的問題2來展開:說說克隆這項技術“奇妙”在哪里,課文是按怎樣的順序介紹克隆的。抓住“奇妙”展開教學。問題就解決了。
課后反思:
科學性的文章雖然學生比較喜歡,但是畢竟是小學生,他們知識有限,因此要上好這樣的課,老師在上課時一定要補充課外的知識,以幫助他們的理解。我為他們補充的知識有:
植物的無性繁殖:例如家里的盆栽“綠蘿”、“吊蘭”等植物,只要折根枝條即可成活;
低等動物的無性繁殖:電視廣告“舒服佳”肥皂,在顯微鏡下細菌的成長畫面,無須其他條件,速度極快;
這些無性繁殖的事例都離學生生活教近,他們都能懂,所以,何謂無性繁殖,學生一定能理解了。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