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五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 正文
2009-07-09 20:14:32 下載試卷 標簽:語文教材 蘇教版 培訓 語文
各位老師:大家好!在此我向大家匯報一下我的學習體會。
總體編排:兩根柱子(閱讀與寫作)一條龍(語文實踐活動),閱讀與寫作不是“一一對應”,而是“各成體系,雙線并進”。+習慣培養與口語交際。
先看一看整冊書的排列:習慣培養——閱讀教材——習作內容——練習設計——綜合性學習。
教材編寫特點:
1、采用主題單元的方式組合教材。
大家看目錄:本冊教材按主題劃分為7個單元。分別為“園丁之歌”、“自然的奧秘”、“故事集錦”、“無私奉獻”、“祖國各地”、“百折不撓”、“走進名著” 7個單元。
具體是如何體現出單元組合的特點呢?我們來看第二單元。圍繞某個主題組織3~4篇課文成為一個單元,單元練習中的內容也盡量予以配合。如第2單元,便是圍繞“自然的奧秘”這一主題選入了4篇課文。《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是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以滿腔熱情投入大自然的懷抱;《裝滿昆蟲的衣袋》記述了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從小癡迷于昆蟲的故事;《變色龍》和《金蟬脫殼》則給學生提供了兩個仔細觀察周圍事物的范例,使他們知道應當怎樣去仔細觀察;“誦讀與積累”則要求學生誦讀巴甫洛夫、伽利略、蘇霍姆林斯基等人有關觀察方面的名言,從而懂得觀察的重要意義。本單元我們可以安排一個“小練筆”,要求學生“利用課余觀察一種昆蟲的活動,寫一篇觀察日記或一組觀察日記”。
通過這個單元的教學,學生不僅能學到語文方面的知識,還能從不同的側面認識到觀察的重要,學習觀察的方法,豐富自然知識。通過記觀察日記,又能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寫作能力。其教育功能是多方面的。
我們如何利用單元組合的特點來教學,如何充分發揮單元內部各元素之間的協同作用,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吳老師等會兒會和大家詳細的學習。
2.向課外拓展,與生活結合。
語文教學應當向課外拓展,鼓勵學生參加語文實踐活動。語文學習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這是我們共同的意識。在座的各位老師誰沒有憑借自己的智慧引導學生進行過相關的語文實踐活動活動?
在新課程提出要從封閉的“小課堂”里走出來,走向生活和家庭,走向社會和自然,使學生在更廣闊的天地里學語文,用語文前,我們就已經這樣做了,所以我們的思想并不落后。
大家都知道,以前教材中并沒有這方面的內容,舉行一些語文實踐活動完全是*我們的用心和智慧。所以,我們可以為自己自豪。現在好了,編者們把語文實踐活動納入了教材,成為教材的組成部分,作為了一項教學內容。教材中安排了“綜合性學習系列——學和做”,(本冊教材中的“學和做”是——說名道姓)就是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
3.注意與第四學段(初中)的銜接。
主題單元教學就是很明顯的與初中教材的銜接表現。大家看我們的教材可以知道:第三學段教材,在教材結構形式上和選文的難度上,都注意向初中階段的語文教材*攏。這樣就減緩了坡度,有利于小升初的銜接。
所以我們的教學也應該有高年級的特點。閱讀方面偏重于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與品味的能力,習作方面偏重于立意與選材,篇章結構的訓練。實踐方面偏重于學生注意生活和交往能力的培養。總之,要由低中年級的扶到放,逐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了解了教材的編寫特點,我們怎樣來用好教材呢?我們怎樣用教材來教學生呢?我們怎樣憑借教材又不拘泥于現行教材呢?下面我分別從閱讀、寫作、習慣培養與口語交際幾個方面談談我粗淺的認識。
關于閱讀:
一.閱讀教材特點
(一)提供豐盛的情感大餐
整冊教材的閱讀文本,無論優美如散文,抒情如詩歌,還是質樸如記敘文,都給予學生豐富的多層面的情感熏陶,使學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從而涵養品德修養,提升審美情趣,豐富情感體驗,充實精神世界,讓學生享受著一份豐盛的情感大餐。
(二)充盈厚重的文化氣息
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語文教材的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載體,而且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蘊藏著我們民族深厚的文化歷史。篇篇課文,洋溢著中華文化的氣息,滲透著濃濃的中華情、民族情。
一篇篇課文,充盈厚重的民族文化的氣息,如一個個不竭的泉源,給學生的心田注入一股股民族文化的清流。
在弘揚民族文化的同時,教材也把反映外國文化的作品奉獻給學生,《裝滿昆蟲的口袋》、《諾貝爾》等,展示的是國外科學家熱愛科學、獻身科學、不懈研究的感人精神,中西合璧,使教材的文化構成更趨合理。
(三)洋溢獨特的語言魅力
五上教材所選入的閱讀文本文質兼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品味、鑒賞著精美的語言,享受著典范雋永的語言熏染。
《清平樂 村居》這首宋詞,意境恬淡、清麗。詞的上闋長短句相間,而下闋句式整齊,每句韻腳相同,節奏感強,學生在誦讀體悟的過程中,不僅神往于質樸而淡雅的田園生活,更驚嘆于我國古代詩詞語言的凝練美與音韻美。
《鼎湖山聽泉》這篇美文,作者更是將自己對泉水的獨特體驗、豐富想象,通過華麗的語言、精妙的表達,把鼎湖山的泉聲真切地傳達出來。學生誦讀這樣的美文,不僅受到情感、審美的熏陶,還始終沉浸在精美的語言中,得到文本語言的滋養。《林沖棒打洪教頭》準確貼切、生動傳神的描述,也成為學生描摹人物、刻畫形象的良好示范;《滴水穿石的啟示》中精練的語言、嚴密的邏輯、有理有據的敘述以及層層深入地陳述觀點的說理方法,也會在學生的語言學習中留下深深的痕跡。
學生享受典范語言的熏染,感受母語的魅力,在潛移默化中,學生的語感得以培養,也培植了學生熱愛自己民族語言文字的情感。
(四)傳遞深切的人文關懷
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語文是生命之聲,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園。《課標》指出“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不能指望立竿見影、一蹴而就,而需在長期、大量的閱讀中受到精神、情感等潛移默化的熏染。
同時,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著與眾不同的人生閱歷與心路歷程,面對同一文本,自然會產生各自不同的閱讀期待,在閱讀過程中,會產生各自不同的理解感悟和情感體驗。學生對于文本的解讀具有多樣性,對文本的感受往往是獨特的、多元的。
教材選取典范精美的文學作品,關注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力求通過大量優秀作品的耳濡目染,給學生的心靈以豐富而全面的滋養,豐富語言積累,提高語文素養,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產生潛移默化的、長效的、綜合的影響,追求“無心插柳柳成陰”的境界。而課后練習的設計,又關注學生的獨特感受,給予學生自主體悟、自由表達的空間。《變色龍》課后練習4“課文哪一部分給你留下的印象深,為什么?”《金蟬脫殼》課后練習4“在金蟬脫殼的過程中,你認為哪種情景最‘奇特動人’?先將有關的語句圈畫出來讀一讀,再與同學們交流一下閱讀感受”。《諾貝爾》課后練習3“請將本課第8至第10自然段有聲有色地讀一讀”。諸如此類的練習設計,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倡導閱讀的個性化,尊重學生理解與體驗的差異,引導學生想自己所想,悟自己所悟,傳遞著深切的人文關懷。
二、教學與讀書、活動建議
1.把握階段訓練重點
根據《課標》的階段性目標來說,進入五年級即進入第三學段。除了朗讀、背誦等常規訓練外,本學段的訓練重點主要有以下幾個:
①提高默讀速度,學會瀏覽。
②體會詞句的感情色彩和表達效果。
③揣摩表達順序,體會思想感情,領悟表達方法。
④學會閱讀敘事性作品、詩歌和說明性文章。
2.簡簡單單上好語文課
衡量一節課,盡管課堂評議標準條目繁多,但是作為老師,我們可以化解一下,對于一節課,關鍵是要突出重點,激發學習情趣,要力避頭緒紛紜,花樣繁多。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衡量一節課:①教學目標是否做到了單純、明確;②學生的學習情趣是否激發起來了;③是否做到了多一些“語文”,少一些“關于語文”;④語文教學情境是否做到了相對穩定;⑤預設的教學目標是否都落實了。
3. 預設與生成相得益彰
新課程要求實現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轉變,教材不再是“圣經”,而是發展學生語文素養的一個憑借。另外,由于教學過程存在著許多不確定性,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把握生成,及時調控也是必不可少的。
具體到備課,我們要精心預設,機智調控。
①. 充分、科學地預設
目標預設——以人為本,發展語文素養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