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6-26 13:54:25 下載試卷 標簽:教師 環境 志愿 啟蒙教育
教學過程:
一、從課題引入新課
師:課題中的“親人”指什么人?
生:“親人”在課文中是指大娘、小金花、大嫂,也就是指朝鮮人民。
師:說得對!(板書:大娘小金花大嫂)
師:誰說“再見了,親人”?
生:中國人民志愿軍說“再見了,親人!”
師:為什么志愿軍稱朝鮮人民是親人呢?我們今天認真學習課文便會知道了,請打開書本。
〔留下懸念,讓學生抓住主要問題學課文〕
二、講讀課文
師: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思考并回答:大娘、小金花、大嫂都為志愿軍做了哪些事?
〔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容〕
生:大娘在志愿軍叔叔急需糧食時,冒著生命危險為戰士們送打糕;還丟下小孫孫,救志愿軍的傷員;小金花和媽媽救志愿軍的偵察員;大嫂為志愿軍挖野菜。
師:對!講得很好!現在請同學們根據剛才這位同學的發言,用小標題來概括出大娘、小金花、大嫂所做的事,然后寫下來。
(請一同學出來寫,其余同學在筆記本上寫。)
〔讓學生既動腦,又動口,再動手,還訓練其概括能力〕
(那學生在黑板上板書:送打糕救傷員救偵察員挖野菜)
師:寫得對!現在我們來學習這個句子(打出幻燈片1“八年來,您給了我們多少慈母般的溫暖,您為了我們花了多少心血!”)句中的“您”、“我們”在課文中指誰?
生:“您”在課文中指大娘,“我們”在課文中指志愿軍。
師:對啦!哪“多少”的意思呢?
生:“多少”的意思是數不清,很多、很多。
師:好!誰能改換人稱來說說這個句子的意思?
〔學生們紛紛舉手〕
生:這個句子的意思是:八年來,大娘給了志愿軍很多慈母般的溫暖,大娘為了志愿軍花了許多心血。
〔既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又為本組的作文改寫訓練作了準備〕
師:讀著這個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引導想象,加深理解,學生思考片刻便紛紛舉手〕
生:我仿佛看見老大娘正為志愿軍叔叔洗衣服,好像母親一樣關心志愿軍叔叔。
生:我看見老大娘戴著老花鏡正在細心地為志愿軍叔叔縫補衣服。
生:我看見老大娘與全村婦女冒著炮火、穿過硝煙,給志愿軍叔叔送打糕。
生:我仿佛看見老大娘正把志愿軍的傷員背進防空洞。
生:我看見大娘正在給志愿軍叔叔包扎傷口。
〔學生發言很熱烈,老師抓住時機,用激動的語調再加以強化〕
師:是啊!整整八年,大娘像慈愛的母親一樣,為志愿軍做了許多事,關心志愿軍,幫助志愿軍,使志愿軍感受到慈母般的溫暖,所以志愿軍對大娘——
生:(齊講)十分感激。
師:對!我們讀這句話時,就應把這種感情表達出來!(老師范讀,學生朗讀)
〔這時師生的感情與作者的感情融為一體,因而讀得很有感情。〕
師:大娘為志愿軍做了許多許多事,文中只列舉了兩件(指板書)現在請同學們看這個句子,(打出幻燈片2“這真是雪中送炭呀!”)“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生:雪中送炭的意思是:下雪天很冷,送去炭,可以幫助別人取暖。比喻在別人正急需的時候,給予支持或幫助。
師:把這詞放在課文中,你是怎樣理解的?
生:這詞在課文中是指在志愿軍正急需糧食時,大娘為他們送去打糕。
師:當時,為什么志愿軍急需糧食?
生;因為當時志愿軍叔叔空著肚子在陣地上,已經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非常需要糧食。
師:對!就在這時。(打出幻燈片3“是您帶著全村婦女,頂著打糕,冒著炮火,穿過硝煙,送到陣地上來給我們吃。”)(學生齊讀句子)
師:請同學們想想當時的環境。
生:當時的環境十分危險。
生:當時的環境很惡劣。
師:對!當時炮火連天,硝煙彌漫,大娘怎樣?
生:(齊讀這句子)
師:哪些地方應讀得快些?
生:是“冒著炮火,穿過硝煙。”
師:為什么?
生:因為志愿軍急需糧食。
生:因為大娘想快點把打糕送到陣地上給志愿軍吃。
師:對!我們再讀這個句子。
〔同學們齊讀句子,比剛才讀得好多了。這樣指導朗讀,切合學生實際。〕
師:這就是慈母給自己兒子的愛,也是慈母給兒子送去的溫暖。(讓學生讀幻燈片3、2的句子。)
師:敵機來了,志愿軍傷員有危險了,該怎么辦呢?在這緊急關頭,大娘怎樣做?
生:大娘丟下自己的小孫孫,把傷員背進了防空洞。
師:這也是慈母給自己兒子的愛。結果——(打出幻燈片4:“您為我們失去了唯一的親人。”)
生:(齊讀這句子)
師:“唯一”的意思是什么?
生:“唯一”的意思是只有一個,獨一無二。
師:“唯一”的親人是指誰?
生:是指大娘的小孫孫。(齊讀句子)
師:為了志愿軍寧愿失去自己唯一的親人小孫孫,這是什么情誼?
生;這是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
師:(打出幻燈片5“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么會忘記?”老師范讀)對“高”、“深”要讀得重些,句子用反問的語氣來肯定志愿軍不會忘記這種情誼,我們要讀出反問的語氣。(老師再范讀)
生:(齊讀句子后“開火車”讀:“我們怎么會忘記?”)
〔同學們讀得一個比一個好,要珍惜中朝人民之間的偉大友誼的思想自然地滲入學生心中。〕
師:中朝人民之間的情誼確實是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現在要分別了,志愿軍和大娘都是依依不舍的,盡管大娘年紀大,而且為志愿軍洗補衣服已經幾夜沒合眼了,現在又趕來送行了,那志愿軍應怎樣呢?
(讓學生朗讀第一段開頭那個“告別”片斷,體會這種深厚的情誼。)
〔老師通過導語創設情景,加上有上述感情基礎,所以,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朗讀中便自然地流露出來。〕
師:請同學們看下一段課文,先默讀課文,后做填空。(打出幻燈片6:“小金花的媽媽為救志愿軍的偵察員而與敵人________ ”)
生:應填“同歸于盡”。
師:“同歸于盡”在課文中指什么?
生:“同歸于盡”在課文中指小金花媽媽與敵人一起被炸死。
師:也就是說——
生:小金花的媽媽為救偵察員老王而犧牲了。
師:對!這件事是怎樣的?
生(一學生復述這件事)
〔以事激情〕
師:媽媽犧牲了,小金花有沒有哭?
生:(齊答)沒有!
師:為什么?
生:因為她說:“媽媽,這個仇我一定要報!”
生:因為她把悲痛化為仇恨,她是個剛強的孩子。
生:因為她把悲痛化為對敵人的仇恨,所以小金花沒有哭。師:對!對這,課文是怎樣講的?誰來讀讀!
(學生紛紛舉手)
(一女同學有感情地朗讀“同志們傷心地……多么剛強呀。”)
師:注意小金花的動作:“跺、抽動”應讀得重些、快些,只有這樣,才能表現出小金花對敵人的仇恨。而末尾哪句呢?
生:應讀得輕些,慢點,對“剛強”讀重些。
師:對!現在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個句子。
生:(齊讀這句子)
〔從朗讀中,可看出同學們對敵人充滿仇恨,讀到末句時,又飽含著對小金花的贊美。〕——(收到了自然滲透的效果。)
師:現在志愿軍要走了,小金花有沒有哭?
生:(齊答)哭了。
師:為什么?
生:因為她把志愿軍看成是最親最親的人,所以落淚了。
生:因為志愿軍叔叔和小金花相處了八年,小金花與志愿軍生活在一起,還把志愿軍叔叔當作親人,現在親人要走了,所以小金花落淚了。
師:是啊!八年來,志愿軍和朝鮮人民共同生活,親如一家。在戰場上,并肩戰斗,出生入死。為了抗美援朝,不少志愿軍叔叔在朝鮮的國土上流血犧牲,現在親人要走了,想到這一切,小金花會不落淚嗎?
生:(齊):不會。
師:現在小金花哭著前來送行,那我們該對她說什么呢?
生:(學生自己練習讀第二段開頭那個“告別”片斷。)
生:(一男生表情朗讀這片斷。)
師:我們應像對小妹妹說話一樣,親切、自然,勸她別難過。(老師范讀,學生齊讀)讀得好!現在我們來聽“大嫂為志愿軍挖野菜”這件事的課文錄音。(老師放該段的課文錄音,同學們專心地聽。)
師:大嫂跑到哪里為志愿軍叔叔挖野菜?
生:大嫂跑到前沿陣地為志愿軍叔叔挖野菜。
師:你從“前沿陣地”想到了什么?
生:我從“前沿陣地”想到大嫂是冒著生命危險給志愿軍叔叔挖野菜的。
生:我想到前沿陣地是個十分危險的地方。
生:前沿陣地炮火連天,硝煙彌漫,是兩軍對壘的地方。
生:在前沿陣地挖野菜,隨時都有生命危險。
生:我從這詞體會到大嫂是不顧危險,去挖野菜的。
生:大嫂是冒著生命危險給志愿軍挖野菜的。
生:大嫂挖野菜時,沒有想到自己的安危。
〔抓住重點詞語“大做文章”,可使學生充分理解課文所表達的思想內容。〕
師:從這可看出大嫂把志愿軍當成自己的親人,關心志愿軍勝過關心自己,為了給志愿軍挖野菜,她付出了很高的代價——失去了雙腳。(打出幻燈片7“您為我們付出了這樣高的代價,難道還嫌它不夠表達您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生:(一學生讀這句子。)
師:“代價”在課文中指什么?
生:是指大嫂為給志愿軍挖野菜而失去了雙腳。
師:這個反問句肯定了什么?
生:肯定了大嫂為志愿軍付出了這樣高的代價,足以表達大嫂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生:大嫂為給志愿軍挖野菜而失去了雙腳,充分表達了大嫂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師:請同學們聽老師讀這句子。
(學生自讀,指名朗讀,全班齊讀這句子。)
師:現在志愿軍要回國了,看!大嫂背著小孩,架著雙拐趕來送行了,她已經送了幾十里了,仍不愿往回走。我們該對她說什么呢?請聽第三段開頭的“告別”片斷的錄音。
〔適時的導語加播放課文錄音可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情感〕
生:(一學生朗讀該片斷,讀得情真意切)
師:(老師指著左邊的板書)看,這些就是朝鮮人民為志愿軍做的事,就是這些嗎?
生:不是,還有很多、很多。
師:對!課文只選取了幾件有代表性的事來寫。為了幫助志愿軍,朝鮮人民付出了很高的代價。大娘為志愿軍送打糕,累得——
生:昏倒在路旁。
師:(板書:昏倒地路旁。)大娘為救志愿軍的傷員,而——
生:失去小孫孫。
師:(板書:失去小孫孫)小金花為救志愿軍的偵察員,而——
生:失去了媽媽。
師:(板書:失去了媽媽)大嫂為了給志愿軍挖野菜,而——
生:失去了雙腳。
師:(板書:失去了雙腳)
生:(齊讀:“昏倒在路旁、失去小孫孫、失去了媽媽、失去了雙腳。”)
〔這樣的提問,這樣的板書,更突出了中朝人民之間的深厚情誼。〕
師:(激動地問)這些都是什么代價?
生:(激動地回答)這些都是血的代價。
師:朝鮮人民關心、愛護志愿軍,甚至為他們流血犧牲,所以,志愿軍稱朝鮮人民是—
生:(齊說)親人!
〔點題十分適時〕
師:朝鮮人民為志愿軍付出了血的代價,而志愿軍在朝鮮戰場上,為了抗美援朝,也流血犧牲,所以,我們說,中朝人民的友誼—
生:是用鮮血凝成的。
〔歸納中心思想水到渠成〕
師:對!(打出幻燈片8“中朝人民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
生:(齊讀這句子。)
師:八年來,中朝人民結下了這么深的情誼,一旦分開,大家都是依依不舍的。現在請大家想象一下當時的分別情景:看,在站臺上——
生:志愿軍正和大娘、小金花、大嫂以及很多、很多朝鮮人民告別。
師:列車即將啟動了——
生:志愿軍叔叔正向朝鮮人民揮手告別,朝鮮人民也頻頻揮手致意。
師:列車開動了。
生:有許多朝鮮人民跟著列車跑,高喊:“再見!再見!”不少人站在站臺上擦眼淚。
生:志愿軍也激動地高喊:“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愛的土地!”
〔啟發學生想象,縮短學生和課文所描寫的情景的時空距離,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師:現在我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四段。
生:(先個別朗讀,最后全班齊讀)
〔在朗讀時,同學們已經沉浸在那告別的情景之中,有些同學的眼里還閃著激動的淚花。〕
點評
《再見了,親人》是一篇敘事抒情的散文,文中采用典型事例和典型場面突出中心思想,多種句式交替使用的方法,使文章情感波瀾起伏,是一篇進行語言訓練和思想教育的好課文。由于時空距離大,學生對抗美援朝時代景景缺乏認識,加上句式復雜,因而對理解課文內含的豐富感情,難分難舍的送別情景,中朝人民鮮血凝成的友誼,難于引起情感共鳴。因此,運用一般的講讀法,效果不好。黃艷碧教師根據敘事抒情的散文的特點,采用“以讀激情、語音傳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學方法,即從整體入手,引導學生弄清全文主要的人和事,人物之間的聯系后,即以體會語言的意義和情味的方法,使學生在語言訓練的過程中,始終處于情感曲線起伏跌宕,心靈不斷得到凈化的情感內化狀態,收到教學上“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自然滲透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
黃老師在教學上的主導作用,是引導學生在理解詞、句、段的基礎上,多讀、善讀、帶著感情讀,反復體會語句的意義和情味,做到“披文以入情”。教師注意以讀激情、以情激情,誘發學生產生情感共鳴,但情感目標的實現又建筑在認知目標的實現的基礎上,使“知”與“情”相互滲透,互為因果,構成一個有機的統一體,共同為完成文道統一的教學目標服務。
黃老師在教學中首先讓學生感知全文,認識親人指誰?為志愿軍做了哪些事?接著便抓住文中句式和重點詞、句、段的理解,分析典型場面,典型事例,想象朝鮮人民為志愿軍舍生忘死,“雪中送打糕”、“智救偵察員”、“上山挖野菜”付出巨大犧牲的動人情景,扣動學生心弦,接著“移情入文”,進行感情朗讀指導,并配合采用“導語撥動情思”、“設疑觸動情思”、“范讀誘發情思”、“幻燈、錄音創設情思”、“品味詞句激發情思”等“情思結合”“讀議結合”的方法,使學生逐步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朝鮮人民的偉大情懷,對朝鮮人民付出血的代價締結中朝友誼引起心靈上的震撼,從而使“知”與“情”,“理解”與“情感”在聯系中,不斷加深,不斷升華,引起情感上的和諧共振,水到渠成地感知課文的中心思想,又受到生動、深刻的國際主義教育。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都得到了強化。
認知目標與情感目標的和諧統一,“知情結合”的教學方法,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是完成雙基教學任務,實現“文道統一”,滲透思想教育的根本途徑,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素質和思維素質,也有利于學生審美情思和道德感的升華。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