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孫毓棠
來源:國學 2009-06-18 19:55:55

孫毓棠,中國歷史學家。江蘇無錫人。1911年4月9日生于天津。1930年8月肄業于天津南開大學,1933年8月畢業于北平清華大學歷史系。此后在天津河北省立女子師范學院任史地系講師。1935年8月東渡日本,1937年7月肄業于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大學院。歸國后歷任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師范學院史地系教員、專任講師、副教授,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教授。1945年8月應英國文化委員之聘,與陳寅恪、洪謙、邵循正、沈有鼎等連袂赴英,任牛津大學皇后學院客座研究員。1947年8月赴美,先后任中國出席聯合國代表團社經理事會專門助理、美國哈佛大學客座研究員。1948年8月歸國,仍任清華大學教授。1952年8月起任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1959年1月起轉入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后改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任研究員,直至1985年9月去世。其間,曾兼任美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客座研究員,和華盛頓威爾遜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
孫毓棠自30年代起,長期從事歷史科學的教育和研究,成就是多方面的。但他最重要的貢獻在中國經濟史,特別是中國近代經濟史領域。
孫毓棠編輯的《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一輯)是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中較早出版的一種,在國內外產生過很大影響。全書凡九十萬字,一點一滴地匯集了鴉片戰爭到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有關中國新式工業基本情況的資料,徵引中外檔案、報刊、私人著述不下三百種。其中包括卷帙浩繁的《北華捷報》、《英國駐華各口岸領事商務報告》、《海關貿易報告》、《教會新報》、《申報》等等,凡當時國內能夠找到的有關資料,哪怕是臨時散發的小冊子和文件,也都在收輯之列。
值得強調的是,孫毓棠在編輯這部資料集時,并未滿足于資料的檢出,而是寓研究于整理之中。經他仔細分析、歸納,精心編排,全書綱舉目張,研究者稍加注意便可發現其中的內在聯繫。因此,可以認為,這部資料集(連同后來汪敬虞所編第二集)為中國近代經濟史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為《資料》的前言,孫毓棠寫了《十九世紀中國近代工業的興起與工業無產階級的誕生》一文,綜合敘述了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生過程,有不少獨到的發現和精辟的見解。這些發現、見解與《資料》的內容可謂相得益彰。
除了編輯上述資料集外,孫毓棠還寫下了一係列有關中國近代經濟史的論文,對中國近代工業的興起、工業無產階級的產生,以及19世紀帝國主義在工業、鐵路、銀行、借款等方面的對華侵略等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問題進行了開拓性研究,其中最重要的篇章已經結成《抗戈集》一書。
孫毓棠不僅在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領域內有卓越貢獻,在中國古代經濟史方面也有很深厚的造詣。他在40年代出版的《中國古代社會經濟論叢》一書,以及此後陸續發表的《漢代的財政》、《戰國秦漢時期的紡織業》、《關於北宋賦役制度的幾個問題》、《清代的丁口記錄及其調查制度》等論文都是這方面的明證。尤其是《戰國秦漢時代的紡織業》一文(凡8萬余字),充分挖掘和利用了文獻資料和當時所能掌握的出土文物,對戰國秦漢時代紡織、染織技術,包括絲織、麻織、葛織、毛織和煉織技術的進步作了十分具體的探討,極盡耙剔梳理之能事,填補了我國古代經濟史研究領域特別是手工業生產史上的一項空白。
早在1949年之前,孫毓棠已經認識到歷代文化盛衰嬗替的原因深植于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之中,因而在治史的過程中特別注意各種社會經濟現像,并開始探索其本質和規律。解放后,他接受了馬列主義,對經濟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堅持認為,在歷史科學里,沒有也不可能有純經濟史。經濟與歷史發展本是同一個整體。所謂經濟史的研究,不過是從人類經濟活動發展的角度(有別于政治、軍事、文化諸角度)去闡述歷史。只有承認純經濟史並不存在,更不存在脫離政治的經濟史,經濟史的研究才有意義。
雖然孫毓棠治學的重點在中國經濟史領域,且如一般所認為的那樣在斷代史方面尤精于秦漢史。但是孫毓棠追求的是一種融古今中外于一爐的境界。他決不將自己局限于某一斷代史或某一專史。在他看來,只有將每一項專題研究同時置于縱的和橫的聯系之中,才有可能窮其底蘊;而只有盡可能多角度、大跨度的考察,才有可能使死的史料變成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歷史。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孫毓棠常說:一個具有歷史實在感的人才稱得上是一個歷史學家。
事實上,孫毓棠興趣至廣,文、史、哲無不涉獵。由於他生平謹慎,不肯輕易發表自己的見解,所以留給我們的不是很多。但僅就中國史研究的成果而言,已包括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民族、中外關系各個方面。其中,如《西漢的兵制》、《東漢兵制的演變》等篇雖發表于30年代,但迄今尚為人稱道。早在清華大學讀書時,他已經注意于對外關系史的研究,他的學士論文便是《中俄北京條約及其背景》。他對中國近代經濟史的研究,在某種意義上也屬于對外關系史的范疇。他又是中國較早留心中非關系史和探討中亞、中東歷史的學者之一。
孫毓棠去世后,他的學術論文,除已收入《抗戈集》者外,已被匯集成《孫毓棠學術論文集》一書,由中華書局于1995年出版。
論著之外,孫毓棠曾參加標點中華書局出版的《二十四史》中的《后漢書》和《清史稿》。並與人合作標點了《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一書(亦由中華書局出版)。
1978年以后,他在歷史研究所籌建並領導了中外關系史研究室和全國性的學術團體──中外關系史學會(任理事長),為推動中外關係史這個學科的發展作出了努力。1980年以後,他應邀兼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委員、《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編輯委員會副主任,擘劃《中國歷史》的全面工作,並親任秦漢史編寫組主編。
孫毓棠酷愛戲劇和文學,一度致力于新詩創作,在詩歌藝術方面多所探索和追求。他的代表作短詩集《海盜船》和長篇史詩《寶馬》在我國新文學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孫毓棠的主要詩作已編成《寶馬與漁夫》一書,由臺灣業強出版社于1992年10月初版。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