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環節”和諧教學:幫助學生從學習中找尋規律
來源:《中國教育報》 文章作者:趙小雅 2007-08-22 08:34:51

王敏勤,男,1952年生,山東省桓臺縣人,“和諧教學法”的創立者。現為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所長。
王敏勤從1986年開始搞教學實驗,已主持完成了全國教育科學“九五”規劃課題和“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目前正在主持中國教育學會“十一五”規劃重點課題。
和諧教學實驗20年來,大體經歷了五個階段,即可稱為“兩法”實驗階段、和諧教學法的初步探索階段、和諧教學法形成階段、和諧教學法成熟階段、和諧教學法整體建構階段。目前,實驗學校遍及全國十幾個省市。
【綜述】
教學過程是一個系統,各種教學要素達到和諧狀態才能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教學內容本身也是一個系統,要在整體感知的前提下引導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和諧教學:幫助學生從學習中找尋規律
王敏勤指導天津市20中附小學生學習畫知識樹。(資料圖片)
1 從學習“兩法”到“自成一法”
1986年,在山東師范大學教育系讀研究生的王敏勤開始研究國外一種新的教學法,并在學校舉辦了一次學術講座:《一種速成教學法――暗示教學的理論與模式》。他介紹的是保加利亞心理學家喬治?洛扎諾夫創立的暗示教學法,這種教學法據說“能使人一個月學會外語”。
就在那一年,一個國際數學會議在濟南召開,有20多個國家的代表參加。作為山東省政府招待所的濟南南郊賓館負責接待服務,可一下子來了這么多外國客人,服務員不會外語給接待工作帶來了麻煩。南郊賓館的領導找到學校領導,要求山東師大培訓他們的服務員學外語。聽過王敏勤講座的校長找到他說:“你不是說有一種速成教學法能使人一個月學會外語嗎,現在由你設計教學方案,外語系出師資,外語培訓中心出設備和具體組織,你們三家負責完成培訓任務”。濟南南郊賓館第一期英語學習班16名學員,教學方法嚴格按暗示教學模式:16名學員呈半圓形排列,教師伴隨音樂介紹課文,采取英漢對照的辦法,讓學員分角色表演。第一期學習班一個半月,授課108小時,16名學員從26個英語字母開始學起,掌握了800個英語單詞,四種英語時態和一些基本的語音、語法知識,能聽寫英語長句子,具備初步的英漢互譯能力,能比較熟練地進行賓館英語會話,語音、語法比較正確。以后又在其他賓館辦了幾期外語培訓班,并用這種方法培訓本校的出國人員,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雖然這些實驗遠沒有達到國外所說的實驗效果,卻激發了王敏勤搞教育實驗的興趣:能不能把這種教學法推廣到中小學各科教學呢?
1989年,王敏勤在中小學開始了教學實驗。首先在山東省鄒平縣和淄博市臨淄區的幾所學校開始搞暗示教學法實驗和沙塔洛夫教學法實驗。前蘇聯教育學家沙塔洛夫的教學法又稱“綱要信號”圖示教學法,通過圖表、核心詞語、數據等“信號”將需要重點掌握的知識呈現出來,從而讓學生從整體上理解知識,認清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這樣可以讓學生拋棄死記硬背的方法,細心領會教師的思路,學生可以掌握思維的技巧,從而達到學會學習。他們進行的教學改革實驗簡稱“兩種愉快教學法實驗”。經過兩年的實驗,1991年7月,他們在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召開了“全國首屆暗示教學法與沙塔洛夫教學法研討會”。在會后王敏勤提出了“學兩法、融一法、自成一法”的新思路,對兩種教學法進行了融合改造,利用暗示教學法的基本模式和課堂音樂,吸收綱要信號的板書藝術,將研究改名為“愉快教學法”。由于當時上海已經有愉快教育的實驗,實驗后來又更名為“和諧教學法”。1993年,他們在濟南市召開了“首屆和諧教學法研討會”,王敏勤在會上提出了和諧教學法的基本概念、理論依據和課堂教學模式,并于1996年8月出版了和諧教學的專著《和諧教學概論》,提出了“三階段八環節”的課堂模式,標志著和諧教學理論體系的形成。
2 從教學過程的和諧到整體建構
按照系統論的觀點,教學過程本身是一個系統,從靜態分析,它是由教師、學生、教材、方法等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而這一整體又總是處于一定的具體教學環境之中。從動態分析,教學過程諸要素之間總是處于相互配合、不斷變化的過程之中,教學過程與外部的教學環境也總是處于相互適應的變化之中。教學的結構是靜態的,教學的功能是通過動態的變化來實現的。
所謂和諧教學就是按照系統論的觀點,在教學活動中,力求使教學過程諸要素之間以及教學過程與教學環境之間始終處于一種協調、平衡的狀態,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自學能力,使學生的基本素質和個性品質得到全面、和諧、充分地發展。
王敏勤認為,首先,和諧教學是一種教學的指導思想。在教學的過程中,各種教學要素如果配合得合理、恰當,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它們就會形成一種合力,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促進學生素質的健康發展。相反,如果它們配合得不夠合理,就會形成一種分力,每種要素不但自身的優勢不能發揮,還會抵消別的要素的功能,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其次,和諧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教學過程中各種要素從不和諧到和諧,又會出現新的不和諧,從而在更高的層次上達到一種新的“和諧”。正是這種矛盾運動,推動了教學過程的不斷發展,使教學過程處于一種動態的平衡與協調狀態。教師的作用就在于準確把握各種教學要素和環境的變化規律,及時調整各種要素的搭配關系,使教學過程始終處于一種動態的和諧狀態。
隨著研究和實驗的深入發展,王敏勤又提出了和諧教學整體建構的原則:和諧教學不僅把教學過程看作是一個系統,它把教學內容也看作是一個系統,要求學生在整體感知教材、理解教材的過程中,盡快找到解決某一類問題的方法和規律,做到舉一反三,提高學習效率。
傳統的教學觀認為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是先部分后整體,所以在教學中也總是先部分后整體。而王敏勤認為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是先整體、后部分、再整體。所以在教學中也應該是先整體、后部分。根據整體建構的原則,在一個學段的開始,教師要引導學生粗知一個學段的知識結構;在一個學期初,教師要引導學生粗知一冊教材的知識結構;在一個單元(章)初,教師要引導學生粗知一個單元的知識結構。而每學完一個單元要及時回歸到整冊教材的知識系統,學完一冊教材要及時回歸到整個學段的知識系統。在一節教材或一篇課文的教學中,要求教師一開始就要把主要學習任務(而不是次要任務)交給學生,要求學生從整體上去思考問題的解決,完成了主要任務再完成次要任務。這樣目標明確,直奔主題,課堂效率高。
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可以借助知識結構圖理清教材的思路和各部分知識內在的邏輯關系。知識結構圖的形式多種多樣,如知識樹、線狀圖、網狀圖、表格、簡筆畫等,可根據教材的內容和特點來設計。如一個學段的一個學科可以畫一棵知識樹,每一冊教材也可以畫一棵知識樹,知識樹可以掛到教室的墻上,學生一入學就要讓他學習這一知識樹,讓他知道在小學階段或初中階段語文學科或數學學科要學習哪些知識,要學習的每一部分知識都是這棵知識樹上的一個分枝、一個葉片、一個果實。
3 從課堂教學的“三段八環”到“四環節”
最初,和諧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分為三個階段八個環節,即:一、準備階段,包括身心準備和知識準備兩個環節;二、導學階段,包括明確目標、自學討論、藝術精講三個環節;三、應用評價階段,包括激活練習、達標測試、推薦作業三個環節。在準備階段的“身心放松”環節是和諧教學的特色。常用的心理放松法有音樂放松法、詩詞放松法、心理想象放松法等。
在導學階段的“藝術精講”也是和諧教學的一個特色,要求教師在精講時不但要注意語言和手勢的教學藝術,在板書時要運用綱要信號。藝術精講還包括在課堂上適當地播放音樂。音樂如果用得好,能夠凝聚學生的注意力,創造特定的氛圍,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應用評價階段的“激活練習”是和諧教學的又一特色。這一環節要求教師把單調的課堂練習變得活潑多樣,如可以采取做游戲、抽簽問答、接力做題、表演課本小品、搶答競賽等方式。
在新一輪的課題實驗中,王敏勤又提出了四環節的課堂教學模式:
一是導入新課,明確目標。教師在導入新課后,要向學生出示或說明這堂課的學習目標。
二是自學指導,整體感知。教師提出自學的要求,指導學生自學教材。在自學的過程中本著先整體后部分、先宏觀后微觀的原則,先整體感知、理解教材、直奔主題,不要在細節上下功夫。教師在指導學生自學時要做到四明確:明確時間、明確內容、明確方法、明確要求。這樣學生才能高效率地自學。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可借助知識結構圖(綱要信號)來理清課文的主要結構和解決主要問題。
三是檢查點撥,探尋規律。教師在檢查學生自學結果時,不僅要看學生對教材的掌握情況,更主要的是引導學生尋找教材的規律和解決這一類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整體思維的習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是練習達標,拓展提高。學生通過自學和討論(包括教師的點撥),初步找到了解決這一類問題的規律和方法,然后運用這一規律和方法進一步理解和分析教材,完善和鞏固學習的知識和方法。
“四環節”的教學模式與原來的“三段八環”相比,更便于教師操作,強調課堂教學的整體性原則,注重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